事實上,從“孝悌忠信”的古訓,到新時代“家風家教”的倡導,家庭美德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然而,在社會轉型與城市化加速的當下,家庭結構、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,使得家庭美德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(zhàn)與機遇。
孝順是中華文明的倫理基石,自古以來便有“百善孝為先”的說法。傳統(tǒng)社會中,孝道更多體現(xiàn)為“侍奉父母、供養(yǎng)生活”,而在當代社會,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與代際分居的普遍化,孝道的內涵正不斷延展。如今,年輕人可能不在父母身邊,但通過視頻通話、節(jié)假日探親、陪伴父母旅行等方式,依舊可以傳遞真切的關懷與情感。比如,北京一所高校的女學生每周固定時間與家中老人視頻聊天,并堅持為他們錄制教學短片,讓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,這樣的精神陪伴,正是新時代孝道的生動體現(xiàn)。這說明,孝道并未過時,只是表達方式有所不同。
家庭和諧不僅是家人的幸福密碼,更是社會穩(wěn)定的重要基石。古人云:“父子篤,兄弟睦,夫妻和,家之肥也?!碑敶彝ッ媾R的矛盾與沖突往往來自代際觀念差異、生活壓力和教育焦慮。在一些地方,社區(qū)通過設立“家庭議事會”“鄰里調解室”,幫助居民解決家庭糾紛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這一做法不僅緩解了家庭內部矛盾,也減少了社會不穩(wěn)定因素。由此可見,家庭和諧之美,其價值早已超越“小家”范疇,而與“大家”的安定息息相關。
勤儉持家是中國人世代相傳的美德,在資源節(jié)約型社會建設中依然具有現(xiàn)實意義。與古人“儉以養(yǎng)德,勤以立身”不同,當代的勤儉不僅指節(jié)省金錢,還包括綠色消費、低碳生活和合理理財。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,實際上折射出勤儉美德在新時代的可持續(xù)價值。
家庭美德并不是歷史的遺產,而是現(xiàn)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文明根脈。新時代,我們要通過制度保障、社會倡導和個體自覺,讓孝道在精神陪伴中延續(xù),讓和諧在代際理解中生長,讓勤儉在綠色生活中傳承。如此,每個家庭都能成為文明的播種機,每個人都能成為美德的踐行者。(文/張渴欣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)
[責任編輯:劉曉君]